烏江,澎湃
貴州銅仁日報記者 張勇
訪談嘉賓: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貴州省管專家、思南縣作家協會主席田永紅
貴州省管專家、貴州民族大學烏江文化研究院負責人、沿河土家族自治縣旅游產業辦公室原主任何立高
市政協委員、思南縣管專家、高級農藝師、思南縣農業資源區域研究中心主任張永江
主持人:貴州銅仁日報編委、全媒體編輯中心主任 張勇
烏江發源于烏蒙山區的貴州畢節市威寧縣石豇洞,流經黔西、修文、金沙、息烽、遵義縣至烏江渡,為上游。從烏江渡開始正式稱烏江,經開陽、甕安、湄潭、余慶、鳳岡、石阡至思南為中游,思南經德江、沿河進入重慶市酉陽、彭水、武隆至涪陵區匯入長江,干流全長1037公里,流域面積8. 79萬平方公里,人口2000多萬,其中,貴州6. 68萬平方公里,人口4240余萬。
貴州省管專家、貴州民族大學烏江文化研究院負責人、沿河土家族自治縣旅游產業辦公室原主任何立高
市政協委員、思南縣管專家、高級農藝師、思南縣農業資源區域研究中心主任張永江
主持人:貴州銅仁日報編委、全媒體編輯中心主任 張勇
烏江發源于烏蒙山區的貴州畢節市威寧縣石豇洞,流經黔西、修文、金沙、息烽、遵義縣至烏江渡,為上游。從烏江渡開始正式稱烏江,經開陽、甕安、湄潭、余慶、鳳岡、石阡至思南為中游,思南經德江、沿河進入重慶市酉陽、彭水、武隆至涪陵區匯入長江,干流全長1037公里,流域面積8. 79萬平方公里,人口2000多萬,其中,貴州6. 68萬平方公里,人口4240余萬。
烏江是長江上游南岸最長支流,是貴州第一大河,她滋潤著貴州五分之二國土面積,被譽為“貴州母親河”。
在國家戰略層面高度重視長江經濟帶建設的大背景下,怎樣保持千里烏江岸綠水清?烏江生態經濟走廊如何建設?源遠流長的烏江文化可發揮什么作用?……本報記者日前與三名長期關注烏江流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專家,直面烏江歷史、現實與未來暢所欲言,從另一種視角解讀烏江。
在國家戰略層面高度重視長江經濟帶建設的大背景下,怎樣保持千里烏江岸綠水清?烏江生態經濟走廊如何建設?源遠流長的烏江文化可發揮什么作用?……本報記者日前與三名長期關注烏江流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專家,直面烏江歷史、現實與未來暢所欲言,從另一種視角解讀烏江。
為烏江而自豪
千里烏江是貴州母親河,古稱牂牁江,唐宋稱為黔江,元代首稱烏江。累累見諸于重要歷史文獻。烏江是貴州走出大山奔向文明的大通道,是貴州多彩文化的文化根脈,是貴州山地崛起的地理坐標。
因水而興,因水而榮,曾得益于烏江舟楫之利,沿岸逐步產生了眾多城邑,其中,思南就是生動的樣本。源遠流長的烏江是中國最具特質的江河之一,我們要敬畏烏江、呵護烏江和熱愛烏江。
田永紅:烏江是川黔的油鹽古道。古時,崇山峻嶺中的貴州交通不便,食鹽、桐油等物資依托烏江水運來往于川黔大地,成為當時不可或缺的生命保障。這條逶迤于貴州高原的大河曾經濤聲激蕩、檣帆林立,一條橫跨川、渝、黔、湘四省的鹽油古道連系著貴州的千載興衰。
思南位于烏江中游和下游交匯處。古代運銷的川鹽進入貴州影響最為深遠的一條線路就是從涪陵逆烏江而上,直抵思南進行中轉,幾乎占據著貴州食鹽的半壁江山,思南成為彼時名副其實的烏江第一碼頭。正因為碼頭的興盛也讓這里形成和保留著濃郁的碼頭文化氣息。據記載,當時有36家幫會、70多家鹽號、10多家會館、7處碼頭。
思南古代先后屬巴楚,漢代置永寧縣,距今已經有1700多年的歷史。由于是貴州開發較早的地區,民間流傳著一種說法:“先有思南而后有貴州”。因得烏江航運灌溉之便,這里自古農耕發達,經貿繁榮,是烏江中下游地區的商品集散地和經濟文化中心,素有有“黔中首郡”“烏江明珠”的美譽。
一千多年前,這條黃金水道開啟了思南繁剩經濟文明的大門。明清時期,川鹽入黔,烏江上更是舟楫往來,商賈云集,客商從渝境涪陵碼頭轉運長江上卸載的川鹽,溯烏江抵達思南,然后從陸路輻射到黔東、湘西、鄂西等地,順江而下的船只,又將桐油、藥材、生漆、朱砂等貴州土特產品水運出黔。并且隨著大量移民的遷入,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各類文化也被帶入貴州,古道所在的烏江流域成為了當時渝黔經濟文化最繁榮的地區,極大推動了兩岸文明的進程。曾有人將這條古道,與滇藏之間的茶馬古道媲美。
思南,烏江馱來的城市!這里人杰地靈,先賢輩出,先后走出了“貴州科舉之父”田秋、明朝理學家李渭、紅軍高級將領曠繼勛等著名人物。思南土家花燈傳承一千多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思南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府文廟、萬壽宮、周家鹽號等古建筑群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F在,全縣有各類學校391所,思南中學是首批省級示范性高中,思南職校是國家級重點職校。
縱觀烏江流域,崇山峻嶺中除了豐富的自然資源,還形成了以貴陽“陽明文化”、遵義“沙灘文化”、思南“中和文化”等為代表烏江文化,直追中原文化成為中華文化的基因。
張勇:千里烏江自然環境優美,自然資源富集,人文底蘊厚重,跳出烏江看烏江,這條“黃金水道”一直牽引著貴州經濟版圖的變遷,其歷史文化及其帶來的經濟變化,對貴州乃至長江流域有著深遠的影響。有所作為、有所不為,我們要走出“烏江峽谷”拓展烏江的一片新天地新未來。
何立高:烏江干流貴州段涵蓋了烏江的上中游,烏江流域自然資源豐富、產業基礎較好、生態條件優越,在區域發展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近年來,省市縣高度重視烏江綜合開放利用,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我省發布的《烏江經濟走廊發展規劃》明確提出,要加快烏江經濟走廊建設,將其培育成貴州新的經濟增長極。
這幾年,我們在搶抓國家實施“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建設以及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帶來的歷史機遇,加快烏江經濟走廊建設,探索內河經濟社會生態協調發展的新模式,打造區域協調發展和開放合作示范帶,積極建成“暢通”“綠色”“和諧”烏江,對于謀劃貴州經濟發展新棋局、拓展經濟發展新空間、培育經濟發展新支撐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張永江:烏江在銅仁境內長264公里,流經石阡、思南、德江、沿河等縣,流域面積0.89萬平方公里,滋潤著銅仁近一半的國土面積。山大、坡陡、浪急、谷深、地瘠,曾是烏江銅仁段的寫照,穿越時空的烏江號子訴說著烏江的歷史,也撞擊烏江的未來。
與時俱進,我們要加快建設烏江生態經濟走廊,這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建設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的需要。當前,要做好做活烏江流域水文章,千方百計讓“黃金水道”發揮多重效益,全力以赴把烏江生態經濟走廊打造成為貴州跨省際區域的經濟合作重要節點,牽引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綠色發展和跨越發展。
呵護烏江碧波
張勇:烏江流域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地貌復雜,特別是喀斯特地貌廣泛分布,生態基礎十分脆弱,環境保護壓力較大。加強烏江流域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努力將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現實擔當與歷史責任。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要堅持生態文明理念,順應自然,保養生態,全力加強烏江干流區域生態系統修復和環境綜合治理,著力提高烏江水資源開發效益,推進低碳綠色發展,將烏江建成“一江碧水,兩岸青山”的綠色生態廊道,利及當代、惠澤子孫。
張永江:烏江干流地區是全國重要的水電基地、西南重要的資源深加工、裝備制造、生物制藥和綠色食品生產基地,是貴州糧油煙茶主要產區。擁有良好的生態系統,森林、河流、湖泊、濕地等生態資源類型多樣,生物多樣性特征明顯,生態地位十分重要,是貫穿貴州東中西的綠色走廊、生態“綠肺”和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
基于此,我們緊扣貴州創建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區的利好,根據《貴州省主體功能區規劃》,構筑生態安全屏障、確定城鄉建設空間、謀劃特色產業定位,把烏江流域各區縣按三大功能區定位,即把縣域劃分為“生態保護區、生態農林區、產城集聚區”三大區域,并根據生態約束、開發基礎、管理方式等差異性特征,對三大區域進一步細分為“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風景名勝區、水源保護區、生態農業區、生態林區、生態緩沖區、生態城鎮區、生態工業區”10類功能分區,形成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相協調的空間格局,在美麗中國建設中彰顯多彩貴州與桃源銅仁的風采。
田永紅:烏江流域生態保護絲毫不能馬虎,既刻不容緩,又任重道遠。我們要持續加大保護烏江、愛護烏江、建設烏江的大宣傳,讓保護烏江理念進學校、進企業、進鄉縝、進社區,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保護烏江的自覺行動,大力借鑒應用全國和全球河流流域治理的成功經驗,全力打造烏江流域沿岸生態保護文化走廓,把烏江建設成為貴州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先河”,讓烏江源源不斷釋放“綠色福利”,為沿岸人民群眾帶來更多更好的福祉。
打造烏江黃金水道
張勇:烏江黃金水道綜合效益有待挖掘,我們要立足沿江城鎮,以水運、高速公路、鐵路、民航為重點,加快構建建設綜合交通樞紐和集疏運體系,發展綜合、智慧、綠色、平安、文明交通,形成互聯互通大通道;同時,要建立流域生態保護紅線制度和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聚力建設“兩岸青山、一江清水”的綠色生態走廊,呈現“鷹擊長空、魚翔淺底”的綠色生態畫卷。
張永江:烏江航道是國家規劃的“兩橫一縱兩網十八支線”內河高等級航道之一,貫通黔西北、黔中、黔北、黔東北等區域,是貴州北入長江的水上大動脈、融入“長江經濟帶”和連接“一路一帶”的重要通道。經過多年建設,烏江航道已達四級航道標準,航電樞紐正在完善,隨著航道進一步提等升級,具備了打造“黃金水道”的有利條件。
這幾年,我們正在加快實施烏江航運建設工程,推進烏江渡庫區航運建設工程,完成索風營水電樞紐到烏江渡水電樞紐航段四級航道建設,改造提升烏江渡到龔灘航段、清水河開陽港至河口航段為三級航道,積極打通貴州“北入長江”出省水運主通道。加快推進思林、沙沱水電樞紐二線1000噸級通航設施建設,完成干流及清水河口段航道整治和相應航運配套設施建設。計劃到2020年,烏江高等級航道達到500公里以上,水運能力達1000萬噸以上,實現貴州“通江達海”夢想。
我們要充分利用烏江作為貴州連接長江的黃金水道,深度融入長江經濟帶發展,進一步深化貴州與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等經濟區域戰略合作,擴大與“一帶一路”沿線區域的交流合作,切實把烏江經濟走廊建成全方位對外開放合作走廊。
按照我們的正在落實推進的規劃藍圖,到2030年,全面建成水脈暢通、功能完備、便捷高效的烏江黃金水道,上中下游一體化發展格局全面形成,綠色產業體系更加完善,經濟發展更具活力,生態環境更加美好,人民生活更加殷實,成為全省重要的經濟支撐帶。
田永紅:烏江從往昔的“油鹽古道”,轉變為西部大開發中西電東送的“發電機”,再成為貴州走向繁榮的現代航運“黃金水道”,為加快構建烏江文化大走廊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既要“顏值”,更好“氣質”,面臨前所未有的競爭,我們只有勠力同心、精益求精回答好這道“必答題”。
何立高:特別是烏江(烏江渡——龔灘)航運建設工程、烏江構皮灘翻壩運輸系統工程、烏江思林電站500噸級升船機和烏江沙陀電站500噸級升船機工程2015年全部建成后,而今正在進一步提升烏江航道通航能力,爭取1000噸船舶巡航烏江主干道,百舸爭流烏江黃金水道會有時。
烏江綜合治理與開放并舉,我們要搶抓國家“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建設的戰略契機,加快烏江沿江地區與成渝經濟圈、長江經濟帶、珠三角地區等大開放大合作。加快推進與珠三角區域在能源、旅游、農業、生態等方面的合作;加強以連接長江流域城市群和港口通道為重點的綜合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能源、旅游、農業、商貿服務等諸多領域的合作,鼓勵烏江沿江地區口岸與長江、珠江-西江省(區、市)口岸管理部門開展跨區域口岸協作,實現口岸管理部門信息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屬地申報、口岸驗放”,“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等,提高口岸通行效率。著力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的人文交流和產業合作,爭取開通黔渝新歐貨運專列,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歐亞國家在經貿、旅游、文化等領域合作交流。著力培育一批與沿海地區和境外區域合作互動產業示范園區,承接東部地區和境外的能源資源深加工、裝備制造、高新技術、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勞動密集型等產業,重點建設一批產業合作示范園區、產業承接園區和基地。
張勇:不高大開發、共抓大保護,我們務必像愛護眼睛一樣保護烏江,因為,烏江是貴州的,也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讓烏江的綠水青山永遠是金山銀山,造福子子孫孫。
張永江:烏江航道是國家規劃的“兩橫一縱兩網十八支線”內河高等級航道之一,貫通黔西北、黔中、黔北、黔東北等區域,是貴州北入長江的水上大動脈、融入“長江經濟帶”和連接“一路一帶”的重要通道。經過多年建設,烏江航道已達四級航道標準,航電樞紐正在完善,隨著航道進一步提等升級,具備了打造“黃金水道”的有利條件。
這幾年,我們正在加快實施烏江航運建設工程,推進烏江渡庫區航運建設工程,完成索風營水電樞紐到烏江渡水電樞紐航段四級航道建設,改造提升烏江渡到龔灘航段、清水河開陽港至河口航段為三級航道,積極打通貴州“北入長江”出省水運主通道。加快推進思林、沙沱水電樞紐二線1000噸級通航設施建設,完成干流及清水河口段航道整治和相應航運配套設施建設。計劃到2020年,烏江高等級航道達到500公里以上,水運能力達1000萬噸以上,實現貴州“通江達海”夢想。
我們要充分利用烏江作為貴州連接長江的黃金水道,深度融入長江經濟帶發展,進一步深化貴州與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等經濟區域戰略合作,擴大與“一帶一路”沿線區域的交流合作,切實把烏江經濟走廊建成全方位對外開放合作走廊。
按照我們的正在落實推進的規劃藍圖,到2030年,全面建成水脈暢通、功能完備、便捷高效的烏江黃金水道,上中下游一體化發展格局全面形成,綠色產業體系更加完善,經濟發展更具活力,生態環境更加美好,人民生活更加殷實,成為全省重要的經濟支撐帶。
田永紅:烏江從往昔的“油鹽古道”,轉變為西部大開發中西電東送的“發電機”,再成為貴州走向繁榮的現代航運“黃金水道”,為加快構建烏江文化大走廊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既要“顏值”,更好“氣質”,面臨前所未有的競爭,我們只有勠力同心、精益求精回答好這道“必答題”。
何立高:特別是烏江(烏江渡——龔灘)航運建設工程、烏江構皮灘翻壩運輸系統工程、烏江思林電站500噸級升船機和烏江沙陀電站500噸級升船機工程2015年全部建成后,而今正在進一步提升烏江航道通航能力,爭取1000噸船舶巡航烏江主干道,百舸爭流烏江黃金水道會有時。
烏江綜合治理與開放并舉,我們要搶抓國家“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建設的戰略契機,加快烏江沿江地區與成渝經濟圈、長江經濟帶、珠三角地區等大開放大合作。加快推進與珠三角區域在能源、旅游、農業、生態等方面的合作;加強以連接長江流域城市群和港口通道為重點的綜合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能源、旅游、農業、商貿服務等諸多領域的合作,鼓勵烏江沿江地區口岸與長江、珠江-西江省(區、市)口岸管理部門開展跨區域口岸協作,實現口岸管理部門信息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屬地申報、口岸驗放”,“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等,提高口岸通行效率。著力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的人文交流和產業合作,爭取開通黔渝新歐貨運專列,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歐亞國家在經貿、旅游、文化等領域合作交流。著力培育一批與沿海地區和境外區域合作互動產業示范園區,承接東部地區和境外的能源資源深加工、裝備制造、高新技術、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勞動密集型等產業,重點建設一批產業合作示范園區、產業承接園區和基地。
張勇:不高大開發、共抓大保護,我們務必像愛護眼睛一樣保護烏江,因為,烏江是貴州的,也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讓烏江的綠水青山永遠是金山銀山,造福子子孫孫。
打響“中國烏江”品牌
張勇:在地球的西方、美國的西部田納西州,有一條與烏江類似的密西西比河,通過綜合治理和開放,從過去常泛濫成災到造福一方的“田納西模式”。
烏江,是曾是貴州的“田納西之夢”。始于上個世紀六十年代,興于西部大開發的烏江流域水電梯級開發,2013年,規劃的9個大型水電站建設完畢。2014年,烏江流域進入“后開發時代”,千里烏江“高峽出平湖”,如何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烏江,再次作為“必答題”擺在我們面前。
何立高:貴山貴水迎貴客。山水是貴州兩大資源和特色,在發展全域旅游的時代背景下,只要抓住發展的黃金機遇,科學開發和用好山水資源,烏江流域的綠水青山處處就是金山銀山。
烏江干流地區文化底蘊深厚,歷史文化、民族文化、紅色文化多姿多彩。山水、峽谷、溶洞、溫泉等自然資源獨具特色,集雄、奇、險、峻、絕、幽于一體,素有“千里烏江畫廊”的美譽,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前景潛力巨大。
據調查,烏江流域現有的9個水電站,每個水電站的建筑風格、功能、設備都不相同,都有各自發展旅游的特色,如索風營水電站擁有珍稀魚類人工繁殖技術、思林水電站擁有游船等等,這些潛在資源可以盤活成獨特的旅游資源。
開發烏江全域旅游,是貴州發展大旅游的重要探索和實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們要用立體視角,認真審視和梳理烏江流域資源,包括水文、風景、人文等等元素,切記不要“全面開花”,到處建設景區,而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兼顧保護與開發,始終把“兩岸青山、一江清水”作為烏江千古長流的標準。
張勇:“喚醒烏江,讓烏江旅游真正走向世界!”有人發出這樣呼喚。千里烏江千里畫廊,有世界級的旅游資源,卻沒有產生“一業興、百業旺”的多重效應;有無窮的想象,卻沒有帶來想象中紛至沓來的游客;有無數個具有人文歷史的文化場地,卻沒有引人駐足品味烏江傳奇。大烏江要有大主題,大烏江要有大手筆,大烏江要有情懷,大烏江要有大發展。
田永紅:我們要撩起烏江的神秘面紗,深度認知烏江的人文底蘊,要認真挖掘其深遠的文化特質和文化價值;我們用母親河的情懷,作為烏江全域旅游開發的資源紐帶和情感紐帶,重整“烏江山水”,讓烏江在美麗中國的版圖上光彩奪目。
何立高:文化旅游是二十一世紀的朝陽產業,正處在風口上茁壯成長。此外,我們打響“中國烏江”品牌,建設中國烏江生態文化旅游廊道的優勢主要有三——
其一,是經濟的優勢,烏江是川鹽入黔要道,是渝貨進黔、黔貨出山的重要通道和集散地域,北上入長江,可融入長江經濟帶,有大武陵山區世界遺產地拱衛,是東西連接,南北貫道,四大板塊交匯地。
其二是生態優勢區域內山青、水凈、天藍、地綠、氣鮮,是天人合一的生態寶地,地貌地質多樣多姿,可謂全境為國家級地質公園。
其三是資源優勢,旅游資源種類多樣,高品位品質的旅游資源集聚,區域內3A級以上景區共9處,擁有國家級稱號的資源點19個(處)。歷史文化深厚,多元厚重的文化積淀,古碼頭、古纖道、古碑刻、石刻等河道類文化資源100多處,國家級、省級文保單位有11處。田園景觀類文化資源數不勝數,省國家級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共24項。
貴州建設“多彩貴州風、山地公園省”勢頭強勁,其中,我們努力打造的千里烏江畫廊是精彩之筆。我們要樹立“大烏江”一盤棋的思維,要積極躋身國家戰略,按照全省規劃藍圖,主要圍繞下述兩大方面全力以赴推進烏江旅游開放。
——加快打造千里烏江畫廊。充分發掘烏江地區濱江峽谷、水墨林洞、民族風情、紅色文化等“千里畫廊”旅游資源,以水上觀光旅游、休閑度假旅游、山地特色旅游、民族風情旅游、紅色文化旅游、特色鄉村旅游為主體,加快沿江城市和特色小鎮基礎設施配套建設,通過打造多元化、復合型精品旅游景區、精品旅游線路、精品游樂項目及創新工程,把烏江經濟走廊培育為全國最佳休閑避暑度假首選地、新型國民康體養生與老齡度假基地、紅色文化旅游目的地,及世界原生態民族文化旅游和山地戶外自助旅游勝地。力爭通過三到五年的努力,把旅游服務業打造成烏江經濟走廊實現“后發趕超”的優勢先導產業和戰略性支柱產業。
——加快形成“一帶四區”旅游發展格局。以貴陽、安順、遵義為中心,深入推進黔中城市避暑休閑度假旅游產業服務區;以遵義、黔南(烏江段重點城市甕安)為中心,深入推進黔北紅色文化和康體養生旅游產業服務區;以畢節(烏江段重點城市黔西)為中心,深入推進黔西北民族文化和自然生態旅游產業服務區;以銅仁為中心,深入推進黔東北水上風光和民族風情旅游產業服務區。通過四大區域聯動發展,構建“一帶四區”的大烏江旅游格局。
牽一發而動全局,烏江文化旅游必有可為、大有可為,我們只有高屋建瓴地真抓實干,才能把“貴州的烏江”打造成為“中國的烏江”“世界的烏江”。
張永江:銅仁作為烏江生態經濟走廊建設重要節點,正在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抓手,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計劃到2020年建成生態茶、中藥材、生態畜牧業、蔬果菌四個100億元級支柱產業,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占70%以上。這是銅仁追求高質量發展、綠色崛起的選擇和路徑之一。我們要以“梵凈山珍·健康養生”品牌為引領,扶強做大石阡苔茶、梵凈山珍茶、德江天麻、沿河空心李等地理標識產品,讓以烏江沿岸農特產品為主的銅仁“山貨”風行天下。
綿綿用力,久久為功。而今,擁有“一山兩江”的銅仁正在強勢起飛,我們要充分利用好烏江為銅仁創建新時代綠色先行示范區注入新動能新引擎,奮力建成新時代綠色發展先行示范區,全力打造綠色發展高地、內陸開放要地、文化旅游勝地、安居樂業福地、風清氣正凈地。
張勇:滔滔烏江晝夜不息,不斷叩問歷史、現實與未來!篳路藍縷,先賢們在烏江流域開疆拓土的足音忽遠忽近……溯烏江走出大山的“貴州科舉之父”田秋,曾在德江潮砥的巨石上手書下“黔中砥柱”,感召著后人志存高遠、自強不息和奮發圖強。這是一座文化豐碑,這是一種精神圖騰。
用夢想照耀未來!在歷史與新時代交匯點上,我們期待烏江千帆競發、百舸爭流的盛景指日可待。我們堅信,烏江是貴州的,也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
烏江,是曾是貴州的“田納西之夢”。始于上個世紀六十年代,興于西部大開發的烏江流域水電梯級開發,2013年,規劃的9個大型水電站建設完畢。2014年,烏江流域進入“后開發時代”,千里烏江“高峽出平湖”,如何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烏江,再次作為“必答題”擺在我們面前。
何立高:貴山貴水迎貴客。山水是貴州兩大資源和特色,在發展全域旅游的時代背景下,只要抓住發展的黃金機遇,科學開發和用好山水資源,烏江流域的綠水青山處處就是金山銀山。
烏江干流地區文化底蘊深厚,歷史文化、民族文化、紅色文化多姿多彩。山水、峽谷、溶洞、溫泉等自然資源獨具特色,集雄、奇、險、峻、絕、幽于一體,素有“千里烏江畫廊”的美譽,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前景潛力巨大。
據調查,烏江流域現有的9個水電站,每個水電站的建筑風格、功能、設備都不相同,都有各自發展旅游的特色,如索風營水電站擁有珍稀魚類人工繁殖技術、思林水電站擁有游船等等,這些潛在資源可以盤活成獨特的旅游資源。
開發烏江全域旅游,是貴州發展大旅游的重要探索和實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們要用立體視角,認真審視和梳理烏江流域資源,包括水文、風景、人文等等元素,切記不要“全面開花”,到處建設景區,而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兼顧保護與開發,始終把“兩岸青山、一江清水”作為烏江千古長流的標準。
張勇:“喚醒烏江,讓烏江旅游真正走向世界!”有人發出這樣呼喚。千里烏江千里畫廊,有世界級的旅游資源,卻沒有產生“一業興、百業旺”的多重效應;有無窮的想象,卻沒有帶來想象中紛至沓來的游客;有無數個具有人文歷史的文化場地,卻沒有引人駐足品味烏江傳奇。大烏江要有大主題,大烏江要有大手筆,大烏江要有情懷,大烏江要有大發展。
田永紅:我們要撩起烏江的神秘面紗,深度認知烏江的人文底蘊,要認真挖掘其深遠的文化特質和文化價值;我們用母親河的情懷,作為烏江全域旅游開發的資源紐帶和情感紐帶,重整“烏江山水”,讓烏江在美麗中國的版圖上光彩奪目。
何立高:文化旅游是二十一世紀的朝陽產業,正處在風口上茁壯成長。此外,我們打響“中國烏江”品牌,建設中國烏江生態文化旅游廊道的優勢主要有三——
其一,是經濟的優勢,烏江是川鹽入黔要道,是渝貨進黔、黔貨出山的重要通道和集散地域,北上入長江,可融入長江經濟帶,有大武陵山區世界遺產地拱衛,是東西連接,南北貫道,四大板塊交匯地。
其二是生態優勢區域內山青、水凈、天藍、地綠、氣鮮,是天人合一的生態寶地,地貌地質多樣多姿,可謂全境為國家級地質公園。
其三是資源優勢,旅游資源種類多樣,高品位品質的旅游資源集聚,區域內3A級以上景區共9處,擁有國家級稱號的資源點19個(處)。歷史文化深厚,多元厚重的文化積淀,古碼頭、古纖道、古碑刻、石刻等河道類文化資源100多處,國家級、省級文保單位有11處。田園景觀類文化資源數不勝數,省國家級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共24項。
貴州建設“多彩貴州風、山地公園省”勢頭強勁,其中,我們努力打造的千里烏江畫廊是精彩之筆。我們要樹立“大烏江”一盤棋的思維,要積極躋身國家戰略,按照全省規劃藍圖,主要圍繞下述兩大方面全力以赴推進烏江旅游開放。
——加快打造千里烏江畫廊。充分發掘烏江地區濱江峽谷、水墨林洞、民族風情、紅色文化等“千里畫廊”旅游資源,以水上觀光旅游、休閑度假旅游、山地特色旅游、民族風情旅游、紅色文化旅游、特色鄉村旅游為主體,加快沿江城市和特色小鎮基礎設施配套建設,通過打造多元化、復合型精品旅游景區、精品旅游線路、精品游樂項目及創新工程,把烏江經濟走廊培育為全國最佳休閑避暑度假首選地、新型國民康體養生與老齡度假基地、紅色文化旅游目的地,及世界原生態民族文化旅游和山地戶外自助旅游勝地。力爭通過三到五年的努力,把旅游服務業打造成烏江經濟走廊實現“后發趕超”的優勢先導產業和戰略性支柱產業。
——加快形成“一帶四區”旅游發展格局。以貴陽、安順、遵義為中心,深入推進黔中城市避暑休閑度假旅游產業服務區;以遵義、黔南(烏江段重點城市甕安)為中心,深入推進黔北紅色文化和康體養生旅游產業服務區;以畢節(烏江段重點城市黔西)為中心,深入推進黔西北民族文化和自然生態旅游產業服務區;以銅仁為中心,深入推進黔東北水上風光和民族風情旅游產業服務區。通過四大區域聯動發展,構建“一帶四區”的大烏江旅游格局。
牽一發而動全局,烏江文化旅游必有可為、大有可為,我們只有高屋建瓴地真抓實干,才能把“貴州的烏江”打造成為“中國的烏江”“世界的烏江”。
張永江:銅仁作為烏江生態經濟走廊建設重要節點,正在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抓手,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計劃到2020年建成生態茶、中藥材、生態畜牧業、蔬果菌四個100億元級支柱產業,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占70%以上。這是銅仁追求高質量發展、綠色崛起的選擇和路徑之一。我們要以“梵凈山珍·健康養生”品牌為引領,扶強做大石阡苔茶、梵凈山珍茶、德江天麻、沿河空心李等地理標識產品,讓以烏江沿岸農特產品為主的銅仁“山貨”風行天下。
綿綿用力,久久為功。而今,擁有“一山兩江”的銅仁正在強勢起飛,我們要充分利用好烏江為銅仁創建新時代綠色先行示范區注入新動能新引擎,奮力建成新時代綠色發展先行示范區,全力打造綠色發展高地、內陸開放要地、文化旅游勝地、安居樂業福地、風清氣正凈地。
張勇:滔滔烏江晝夜不息,不斷叩問歷史、現實與未來!篳路藍縷,先賢們在烏江流域開疆拓土的足音忽遠忽近……溯烏江走出大山的“貴州科舉之父”田秋,曾在德江潮砥的巨石上手書下“黔中砥柱”,感召著后人志存高遠、自強不息和奮發圖強。這是一座文化豐碑,這是一種精神圖騰。
用夢想照耀未來!在歷史與新時代交匯點上,我們期待烏江千帆競發、百舸爭流的盛景指日可待。我們堅信,烏江是貴州的,也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